走进南安
南安社会事业
南安基本情况
南安城市建设
南安社会事业
阅读:2438次
发布时间:2022-08-09

近年来,南安市文化体育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发展态势,先后被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县(市)”、“全国文化先进县(市)”。
文体设施日臻完善。全市建有文化馆、图书馆、李成智公众图书馆、美术馆、高甲戏剧团、燕山侨乡儿童文化园等文化设施。文化站面积平均达865平方米,平均藏书3986册;每个文化站都设有10个以上文化艺术活动团(队),每个村文化室都设有4个以上的活动项目;全市95%的社区、村居建立了文化娱乐中心,活动面积平均120平方米,平均藏书800册。市图书馆和李成智公众图书馆都被文化部分别评定为国家一级馆。诗山、码头文体服务中心是全省“百强”文体服务中心,燕山侨乡儿童文化园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农村儿童文化园”。南安体育馆占地面积579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9706平方米,有固定席座3305位。全市新建有7个室内体育馆、4个游泳池、5个标准400米田径场、7个250米田径场、45条全民健身路径,90个标准灯光篮球场。
文艺创作精品迭出。近几年,共有35个作品在省部级比赛中获奖,其中,合唱作品《天公落春雨》获全国第二届“蒲公英奖”创作银奖。小戏《十步送哥》获全国第11届“群星奖”金奖。歌曲《把心贴者南安》获全国优秀城市歌曲比赛评选特别金奖。小品《我是郑成功》获2002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剧目一等奖、导演奖、优秀表演奖。木偶戏《清源仙女》获“金狮奖”第二届全国木偶戏皮影比赛作曲奖。舞蹈《牵手》和小品《男人的面子》分别获第11届中国人口文化奖金奖、银奖。小品《步步高》获第11届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剧目一等奖、优秀导演奖、优秀编剧奖、优秀表演奖。歌曲《天公落春雨》获福建省第四届百花文艺奖三等奖。在其他全国性各类文化艺术重大评比中,我市的一批文学、美术、书法、摄影等作品脱颖而出,捷报频传。
群众文体活动异彩纷呈。举办了五届广场文化艺术节、九届南音大会唱、民间职业剧团展演、社区民俗文化活动、七届南安市运动会及中小学生运动会、老年人运动会、老年人健身节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还承办全国性大型文艺活动,如2002年的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比赛、2003年的第11届中国人口文化奖颁奖晚会等重大活动,打响了南安品牌,展示了南安魅力,在全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文物保护成效显著。全市有郑成功陵墓、九日山摩崖石刻、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和安平桥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3处,成为全省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市。考古工作有实质性突破,东田南坑窑、篮溪窑部分窑址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出土了大量的陶瓷标本。全市3个文管所及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郑成功纪念馆的宣传接待工作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接待人数超过50万人次。
全民健身热遍城乡。已连续五年参加泉州市全民健身宣传月暨全民健身节活动,组织上万人参与活动,取得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二次、三等奖一次、团体总分第二名一次、第三名二次的优异成绩,连续三年组织参加泉州市公仆杯篮球赛,获得第三届公仆杯篮球赛亚军,多次组织参加各级的太极拳、钓鱼等项目的比赛均取得较好的成绩。涌现出全民登山热潮、健身太极拳、木兰扇等全民健身的新形式、新热点。
体育竞技硕果累累。参加第五届全国城市运动会荣获团体金牌一枚,实现了在全国综合性运动会金牌零的突破。组团参加泉州市七运会,夺得金牌总数第一。10年来,获得全国田径分龄赛11块金牌、1块银牌、5块铜牌;获得省运会和省级田径、射击、体操、羽毛球等项目的31枚金牌、12枚银牌、21枚铜牌,在篮球比赛项目上,共获得15次冠军、7次亚军、2次季军。
文化体育对外交流丰富多彩。美俄勒岗州波特兰市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主任、网络专家威廉斯先生到我市2个公共图书馆考察。蒙古人民共和国全军歌舞团莅临我市人民会堂演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事务专员英格哈特考察九日山摩崖石刻和蔡资深古民居建筑群。我市部分文艺工作者赴港举办《梦圆香江》文艺晚会,祝贺第五届世界南安同乡联谊会隆重举行。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华人团体派团参加两届南音大会唱。香港、印尼、新加坡、菲律宾等东南亚各国派队莅临我市参加“第六届郑成功杯国际男子篮球赛。我市女篮应邀出访菲律宾,参加2004年菲律宾“国家女子篮球冠军赛”获冠军。市体校男子篮球队于2002年参加在香港举行的香港、广东、澳门、福建四地篮球赛,获得了冠军。2002年新加坡国立南华中学女子篮球队访问我市,与市体校及周边学校进行了友谊比赛。我市足球队与香港足球福建元老队进行了两次互访。多次举办“中日女排对抗赛”。2005年3月派团参加第三届香港国际武术节比赛。通过一系列的文化体育对外交流活动,加深了感情,增进了了解,宣传了南安,扩大了南安的知名度,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医疗卫生发展情况


近年来,南安市卫生局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认真学习宣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等文件精神以及党的各个时期卫生工作方针,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医疗救治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为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较完善的卫生服务体系打下坚实基础,进一步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低耗、便捷、安全”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卫生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1、卫生事业基本概况
全市现已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889个,其中公立医疗卫生机构31个,共创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1家(市医院、)、二级甲等专科医院1家(市中医院)、县级一等卫生防疫站1家(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级甲等妇幼保健院1家(市妇幼保健院)、二级乙等综合医院2家(海都医院、南侨医院)、一级甲等综合医院2家(英都、洪濑中心卫生院)、中心卫生院5家(英都、洪濑、官桥、码头、罗东中心卫生院)。医院总床位数1675张,平均每千人口拥有0.97张病床。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350人(其中中级职称295人,高级职称88人),平均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2.38人。全市还建立有卫生所(室)840个,拥有乡村医生1274人,门诊部13个、个体诊所5个,初步形成一个覆盖全市城乡的医疗预防保健网络。
2、卫生事业体制的改革情况
(1)推进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体制改革
本着整合资源,发挥优势互补的精神,对原有的设置分散、职能单一的疾病防治机构进行科学而合理地调整,将市卫生防疫站、市皮防院和市健教所合并,建立起综合性的集疾病预防与控制、应急预警与处置、疫情收集与报告、监测检验与评价、健康教育与促进、应用研究与指导、技术管理与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南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按照权力与责任挂钩、权力与利益脱钩的要求,成立了市卫生监督大队,强化了原来薄弱的卫生监督执法职能,建立起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综合卫生监督执法机制。
从新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了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在市卫生局设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办公室,配备了5名专职人员,提高了全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2)全面实现区域卫生规划
按照“控制总量、优化增量、调整存量、提高质量”的原则,对市区卫生资源进行布局整理,科学规划。目前,南安市市区区域卫生机构已完成重新布局,区域卫生规划走出实质性的一步,市区“两翼并飞、四轮齐动”的格局已基本形成。按卫生需求和区域卫生规划设置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做到每个乡镇保留一所政府办的卫生院。
(3)强化了药品采购工作的管理监督
通过药品集中招标跟标采购,强化了对药品采购工作的管理监督。2000年药品采购工作采用招标,2002年以来药品采购工作采用招标跟标,全市组织进行了9期政府统一招标跟标的药品采购工作,降低了药品采购的费用,让利给就医群众3286.75万元,比国家规定的药品批发价平均降价33.46%。
3、基础卫生工作情况
(1)加大卫生投入,创等达标工作得到落实
“十五”期间,卫生基础建设总投资20188.70万元,其中投入建筑12331万元,设备7390万元,其他467.70万元,新增建筑面积56372平方米;全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固定资产总值累计达2.8840亿元,比“九五”期间医疗卫生机构的固定资产总值增加了3.9倍。
在创等达标活动中,经过努力,市医院、市中医院、市疾控中心(防疫站)、市妇幼保健院分别被授予二级甲等综合医院、二级甲等专科医院、县级一等卫生防疫站、一级甲等妇幼保健院称号;海都医院、南侨医院被授予二级乙等综合医院,英都、洪濑中心卫生院被授予一级甲等综合医院。除省新镇卫生院外,全市各卫生院基本实现一无(无危房)、二有(有生活用房、有业务用房)、三配套(人员配套、技术配套、设备配套)目标。
(2)妇幼保健工作在艰难的环境下不断发展
“十五”期间,全市开展了妇科病普查,普查率达到53.43%,妇科病检出率为13.47%,治疗率为99.82%。 全市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和儿童系统管理率分别为82.17%和85.22%,高危孕产妇筛查率为13.92%、管理率为100%,孕妇住院分娩率为99.41%。
(3)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建设加快进行
全市优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调整了农村卫生机构的结构和布局,建立了符合农村实际、能满足农民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需求的卫生服务体系,全市416个村(居)均配备卫生所(室)。
对农村医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了他们的医疗业务水平。“十五”期间,全市组织乡村医生培训达1500多人;完成了村卫生所(室)1274个乡村医生资格的重新认定工作;全市共有84人参加省卫生厅组织的乡村医生系统化培训及考试,合格率达96.5%。
4、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情况
全市初步建立健全了急救系统,各医疗单位增加投入,添置了一大批急救医疗器械和设施。投资3000万元、建筑面积23000余平方米的市医院综合病房大楼已封顶,正在装修中;总投资1100多万元、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的市医院急救中心大楼已竣工并投入了使用。完善全市“120”急救网络单位建设,将原来各自为战的“120”急救机构收归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统一接警、统一调度、统一指挥协调;市“110”社会服务联动系统的“120”急救中心坚持24小时值班制,及时为求助者提供帮助,真正做到“有警必接、有难必帮、有险必救、有求必应”。
5、疾病预防与控制情况
传染病的发病率保持在低水平状态。“十五”期间,我市率先实现全部乡(镇)网络直报,全市未出现甲类传染病的发病案例,累计报告乙类、丙类、其他性传播疾病与其他传染病共25种10633例,报告发病率为180.83/10万,发病死亡率仅为0.212‰。
加大了结核病防治力度,对结核病人实行免费治疗,截至今年9月底,共归口管理活动性肺结核病人3531人,超额完成了泉州市下达的任务;组织下基层督导并随访结核病人474人次,提高了病人规范服药率,治愈率达82.26%。巩固了乙脑疫苗免疫工作,保持了我市无乙脑疫情的成果,麻风病控制在基本消灭的水平(1/10万)。发挥主力军作用,全力以赴防控非典型肺炎,达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不发生二代感染、不发生医务人员感染、不发生死亡病例”的“三不”要求。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夏季肠道传染病特别是霍乱的防治工作,确保了我市目前无发生霍乱病例,达到了省委提出了“三无”目标。
强化了工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工作,加强了高危行业作业人员健康监护。“十五”期间,每年对我市石材、水暖制造、造纸、树脂工艺等1000多家企业的作业场所进行卫生监督监测,粉尘、化学毒物和物理因素的合格率分别达到61%、64%和58%,同时做好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学校卫生监督监测工作。
6、卫生监督执法情况
严肃查处群众关心的影响广泛而深远的“餐桌污染”问题。“十五”期间,全市组织开展食品卫生检查,强化了食品卫生监测工作,各类食品合格率达90.09%;饮食行业餐具消毒合格率达到77.64%,从业人员体检人数为32890人,检查患有“五病”的2686人,全部调离原工作岗位,调离率达100%。
综合治理“乱办医、滥办医”现象,取得显著的成效。“十五”期间,全市开展了集中执法检查,共查验医疗机构1139家次,查出非法医疗机构87家,非法行医人员92人,立案总数165家,依法取缔非法医疗机构88家,限期整改54家,停业整顿27家,有力地净化了医疗卫生服务市场。
7、中医药工作情况
围绕呼应大泉州城市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对南安城区建设“打开城门、拓展空间、建设并举、搞高品位”的思路,市中医院整体搬迁至美林街道南美开发区,并在医院的二次创业中取得了满意的业绩,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为南安的卫生事业及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以农村三级保健网络建设为契机,加强农村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进一步提高了中医药服务水平。
8、爱国卫生工作情况
创建卫生城市工作取得新成效。2005年元月顺利通过福建省爱卫会对我市省级卫生城市的复核验收。
农村改水改厕有了新的进展。“十五”期间,全市农村居民的饮水卫生条件普遍得到改善,其中饮用自来水的人口占农村人口的88.62%;全市建有卫生户厕的农户占农村总户数的58.70%;农村累计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68.40%。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取得较好成效,农村卫生面貌进一步改善。每年在市区开展两轮除“四害”专项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2004年被评为“灭蟑螂先进城区”。
2003年以来,控烟工作效果显著,全市组织发动了170所中小学校开展“拒吸第一支烟”签名活动,参加签名人数达28万多人,在全省名列第一,受到福建省吸烟与健康协会登报表彰,推荐参评全国无烟草广告城市。
启动南安市“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计划,以“安全与健康”为主题,积极开展健康促进活动,推进全市健康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